黯淡無光:
經濟論壇警告 2050年海洋塑膠垃圾比魚多
「據《CNN》報導,世界經濟論壇指出,全世界過去50年來,塑膠使用量增加了20倍,未來20年恐將會再加倍,預計到了2050年,全球的塑膠生產總量將增加3倍至11.24億公噸。
但和其他原料相比,塑膠製品的再使用率卻很低,超過四分之一的塑膠原料都用於塑膠袋,但卻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塑膠袋沒有進入回收系統而留在自然生態系統,只有14%的塑膠袋被回收。相較紙張58%與鐵90%的回收率,塑膠回收率實在相當低落。」(自由時報,2016)
The "Litter" Mermaid
台灣被垃圾包圍
2015年台灣「平均每公尺的海岸線上約有0.7公斤的廢棄物,每人每次淨灘可撿到4.2公斤的垃圾。臺灣本島1,200公里的海岸線…約被180萬噸的廢棄物包圍。海岸微塑膠汙染更為驚人,根據荒野保護協會『微塑膠密度調查』的四筆數據,每平方公尺約有2,090片塑膠碎片,以海岸基本寬度10公尺來計算,環島海洋線約有250億個小於十元硬幣的塑膠碎片覆蓋全臺。」(荒野保護協會,2015)
「今年的十大海洋廢棄物,除了排名第二的漁業用浮球外,其他九項都與民眾生活相關。」(荒野保護協會,2015)
海底垃圾70%是魚網和繩索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去年辦理後壁湖、潟湖、核三廠入水口、南灣眺石東側等地區的淨海行動,發現海底垃圾以廢棄繩索及漁網(約占70%)為最大宗,其次是塑膠製品及鐵鋁罐,各占10%。環保署與墾管處的調查顯示,海底垃圾已危害到墾丁的海岸生態,因此環保署將把清除海底垃圾列為施政重點之一」。(聯合影音,2015)
生態和生命的悲歌
廢棄漁網危害的不只是海洋生物,還有人命。「桃園平鎮高中一名鍾姓高二生,9日下午5點跟朋友相約到永安漁港,戲水時意外被廢棄漁網纏住溺水,海巡人員獲報協尋搶救,緊急送醫卻仍回天乏術,研判鍾姓高中生可能因為一時情急,極力掙脫,卻反而越陷越深,導致溺斃死亡。」(民視即時新聞)
塑膠微粒(Microbeads)應該被禁用
「幾百年來,人類常使用海鹽、碎蛋殼、杏桃核果碎末等天然可分解成分作為去角質的材料。然而從4、50年前開始,塑膠微粒(microbeads)的出現,因為成本低廉,立即成了替代品,廣泛地取代了天然去角質成分。據看守台灣協會調查,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強調『去角質』、『磨砂』與『深層清潔』的洗面乳與沐浴乳,有六、七成以上都含有塑膠微粒,而許多『柔珠洗面乳』裡所謂柔珠其實就是塑膠微粒。…(這些微粒)將進入排水管,並一路通過污水處理系統而進入我們的河川與海洋。
…有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浮游生物會誤食塑膠微粒;此外,比利時研究發現養殖牡蠣體內含有塑膠微粒,估計常吃此類海鮮的歐洲人一年因此吃進11,000顆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在河川與海洋中吸附有機污染物後,將有極大可能透過食物鏈將這些有毒污染物累積至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人類—的體內…。」(環境資訊中心,2015)
「繼美國伊利諾州立法逐步淘汰含塑膠微粒的個人清潔用品後,加州議會在9月初也通過法案,禁止境內販賣任何內含超過1ppm(百萬分之一)塑膠微粒的個人清潔用品,長期關注危害物質管制的『看守台灣』也正與歐洲環保團體合作,推廣民眾下載『打擊塑膠微粒』APP,便利民眾用手機掃描產品條碼,就可得知產品成分是否含有塑膠。」(環境資訊中心,2015)
微塑膠(Microplastics)已經進入食物鏈
塑膠不會分解,只會碎裂為細小的碎片,最後成為食物鏈的一環。這些細小的「微塑膠」是指1-5 mm的小型塑膠碎屑或微粒,「包括了初級和次級兩種來源:初級來源是原本就製作成微小尺寸的塑膠製品,而次級來源則是從較大的塑膠分解而來。
會誤食塑膠微粒(微塑膠)的生物五花八門,從大型的海洋生物鯨鯊、中深海層的小型魚類到沿岸底棲的海參、海星等棘皮動物,只要是濾食型的生物通通都有誤食的風險。被小型魚類誤食的塑膠微粒(微塑膠),再透過一連串的食物鏈加成作用,累積在食物鏈上層的動物體內,像是海狗、海獅等海洋哺乳類體內都發現有塑膠微粒(微塑膠)。
這些塑膠微粒(微塑膠)又容易吸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或是有些工業製程產生的微粒外層就直接包覆了一層矽、銀等離子,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海洋生物的生殖能力和生理機能。」(環境資訊中心)
拒絕瓶裝水
「舊金山 11 月公布一個最新政策,可以說創全球大城市的首例:禁止在公共場合銷售 21 盎司(600ML)以下的瓶裝水,並預計 4 年後完全淘汰小包裝的瓶裝水。
要知道,你我手一扭、開金口一喝這動作,一瓶小小的包裝水,地球就需要花一千年時間才能生物分解。除了塑膠水瓶讓人頭痛,地球無法消化,它的製造還有運送,可大費周章了!製造一個 12 盎司的塑膠水瓶,要費 3 盎司原油,從生產、運送、分銷到丟棄,瓶裝水耗用的能源是自來水的 2 千倍。」(換日線,2016)
減少塑膠足跡,愛海三步驟:盤點→減量→回收
「今年撿拾到的廢棄物中89.6%為塑膠材質,且72.4%的垃圾與人們飲食相關,分別是飲料容器與吸管(54.0%)以及食品餐具與容器(18.3%)。荒野保護協會認為臺灣的食品相關產業,特別是販賣食品的零售業,應與消費者共同分擔清淨海洋的責任。…
淨灘是民眾最直接的海洋守護行動,但僅能減緩海洋塑膠汙染,唯有改變製造、消費與回收方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荒野保護協會呼籲民眾從飲食習慣出發,企業則由銷售端善盡社會責任,共同參與『減少塑膠足跡.愛海三步驟=盤點→減量→回收』」。(荒野保護協會,2015)
塑膠濃湯
「只要在海上漂流,塑膠就會變成更小的碎塊。當垃圾在開闊的海面上漂流時,波浪的拍打和來自太陽的輻射都能將它們分解成更小的碎塊、越變越小--有許多人以『塑膠濃湯』形容這個現象,因為這些塑膠就像是熱湯裡的馬鈴薯塊越煮越小,最後變得無所不在。直到這些碎屑小到約直徑5mm以下、開始變得像是食物,就可能會被海洋生物吃下…」(泛科學,2015)
無奇不有
走一趟海邊,你會驚訝塑膠製品的無奇不有,以及在我們生活中的無所不在。「這些塑膠垃圾危害海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原因,主要有三:(1)被網目纏住或塑膠環、塑膠袋套牢,導致活動或發育上的障礙。(2)吞下體積較大的塑膠後無法順利通過的消化道,堆積在胃中佔去相當的空間,讓動物無法攝取到足夠的營養。(3)有的塑膠會吸收並濃縮環境汙染物,隨著攝食進入動物體內、在消化道內釋放出來,例如殺蟲劑成分DDT、類戴奧辛物質多氯聯苯等,這兩種物質不但不易在自然下分解,也容易在脂肪組織中累積、具有致癌性。」(泛科學,2015)
垃圾美人魚
美人魚其實生活在垃圾堆裡
吳岳剛海洋垃圾影像展
塑膠成了鳥飼料
「漂浮在海洋上的塑膠垃圾非常多,多到現在的海鳥有90%會把塑膠垃圾吃下肚,而且到了2050年,大概每一隻海鳥都會吃到塑膠垃圾。這項在一篇新近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所公布的發現,是首度有人針對『塑膠在全世界的海鳥體內變得有多麼常見』這個議題進行研究而得到的結果。…『這個結論令人震驚,』擔任這篇論文主筆、在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擔任研究科學家的克里斯.威爾考克斯(Chris Wilcox)說。『其實,體內發現有塑膠的物種數量與每一個物種的個體數量都攀升得相當快,每年都會成長數個百分點。』科學家追蹤海鳥將塑膠吃進肚裡的情形已有數十年。1960年時,海鳥胃中含有塑膠的比例不到5%,但是到了1980年,這個比例卻躍升到了80%。」(國家地理雜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