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海洋垃圾問題的關鍵在於塑膠廢棄物,而塑膠廢棄物凸顯我們生活中許多的便利是以永續作為代價。我們沉溺於塑膠的方便,卻對塑膠如何危害環境和人體所知不多。

 

儘管塑膠的危害並非立即可見,但是製造、使用和棄置塑膠所產生的毒性已經進入食物鏈,並且化身為環境賀爾蒙,直接或間接引發種種健康的問題。因此,現代人不只沉溺於塑膠的便利,我們其實是冒著健康的風險在「酗」塑膠。

 

海洋垃圾和塑膠汙染都涉及複雜的社會、經濟因素,難以找到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不過,我們每次消費都是在表態。我們可以減少對塑膠的依賴。我們可以隨身攜帶容器、布袋、紙袋和(重複使用)塑膠袋。我們可以減少消費和浪費。我們可以支持那些友善環境的商品和商店。這些行動會減少海裡的塑膠垃圾,也會促使更多廠商開發安全、永續的材料。

酗塑膠的美人魚

The Plasti-holic Mermaid

世上如果真有美人魚
她大概深受塑膠的毒害

因為海洋充滿塑膠垃圾
而塑膠產生嚴重的汙染

吳岳剛海洋垃圾影像展
酗塑膠的美人魚
塑膠氾濫

塑膠氾濫

 

(以下引自環境資訊中心,2016)世界經濟論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和麥肯錫顧問公司日前聯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將比魚多。乍聽之下難以置信,但仔細看完報告中所揭露五大真相,不難發現背後的問題比我們所想的更嚴重!

  1. 塑膠業使用的石油和航太業一樣多:塑膠垃圾既是資源問題也是環境問題。「目前塑膠業使用8%的總產石油量,在消費成長的趨勢下,到了2050年預估將成長至20%。」

  2. 每分鐘有一卡車的塑膠垃圾被丟入海洋: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一卡車的量。目前海洋中累計有1億5000萬噸的塑膠垃圾。到了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的重量很可能比魚還重。

  3. 2050年塑膠用量預計將四倍成長:過去50年的塑膠產量從1500萬噸成長到3億1100萬噸,增加20倍。報告更預測,2050年塑膠用量將達到11億2400萬噸。

  4. 只有5%的塑膠包裝被回收:......直到今日,塑膠包裝回收率只有14%。加上分類和處理過程的損失,保留下來再次利用的總物料價值只剩5%。由於價值低、產量高,蒐集塑膠沒什麼經濟誘因,相關基礎建設的投資也很少。據估計,40%的全球包裝材料進入掩埋場,32%進入環境,14%回收。

  5. 簡單的解決辦法卻不能治本。目前大部分的消費性產品是用混合塑膠製成,只適合降級回收(轉換成價值或實用性較低的製品)。

裹著白色泡沫的寶特瓶。2015年7月,攝於宜蘭縣五結鄉蘭陽溪出海口。

​漲潮時,海水把許多垃圾推上沙灘,伴隨著出海口淡水與海水攪拌形成的乳白色泡沫,頗為噁心。退潮後,這些泡沫夾帶著垃圾,留在沙灘上如同爛泥。

台灣人用塑成癮

台灣人用塑成癮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公布去年『台灣海洋廢棄物監測』結果,發現在台灣海灘最常見的廢棄物是塑膠袋與紙袋,多達2萬5132個,占23.75%,第2至5名分別是免洗餐具11.64%、瓶蓋9.49%、吸管8.39%與玻璃飲料瓶7.41%。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台灣人用塑成癮,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5個塑膠袋,每人每年平均使用量782個,全台加總每年用掉180億個塑膠袋,相較歐盟國家,年平均使用量198個,台灣人的使用量是歐盟的3.9倍。」(蘋果即時,2014

纏繞在樹枝上的塑膠袋。2015年11月,攝於新竹縣新豐鄉崁頭溪出海口,一處紅樹林林間。

潮汐,加上經常出現的5-7級強風,讓這裡的紅樹林卡著許多垃圾。比較厚重的卡在根部,像塑膠袋、繩子、漁網這類比較輕的,就掛在枝頭。

塑膠取代各種材質

塑膠取代各種材料,而且回收率不高

提到塑膠,我們很容易直接聯想到寶特瓶、塑膠袋,並且把焦點放在塑膠瓶的分類與回收上。不過,塑膠在現代生活中應用的範圍很廣,而且塑膠的生產、使用和棄置都潛藏著風險,因此塑膠的問題遠比塑膠瓶分類回收來得複雜。「塑膠以其『廉價』、輕巧、便利、防水之優勢,攻佔生活的各個角落。盤碗、合成纖維衣物、掃把、畚箕、水桶、花盆…..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見其身影......逐漸取代我們可以想到的各種材質──玻璃、陶瓷、金屬、木材、紙張、布。......塑膠的發明與使用帶來了便利也衍生了此前未曾想過的難題、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顏杏如,2015

「全台灣的塑膠廢棄物有多少?根據環保署的垃圾分析,每年750萬噸垃圾裡,塑膠類廢棄物就多達157.5萬噸,佔五分之一。這當中靠著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補貼,而進入回收管道的塑膠類廢棄物,一年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九成以上的廢塑膠,仍舊進到掩埋場或焚化爐裡。有的燃燒後無害,有的卻有致命的危險。」(我們的島,2003

事隔10年,我們的塑膠回收率成長了一倍,不過仍有超過七成的塑膠最終進了焚化爐。環保局的資料顯示,2014年台灣生產了736萬噸的垃圾,其中有16.6%,約122萬噸是塑膠。雖然2014年資源回收比例高達45%,不過資源回收是以紙類和金屬為大宗,「塑膠及橡膠製品」只佔9.6%,約31萬噸。換算下來,2014年的122萬噸塑膠垃圾有26.1%進入回收系統,有73.9%、約90萬噸進入焚化爐。

事實上,台灣26.1%的回收率已經是很好的表現。在美國,2010年生產了3千萬噸的塑膠垃圾,回收率只有13%(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2012)。

目前塑膠的使用量與回收率之間的差異懸殊,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塑膠掃把。這支掃把從萬里龜吼海灘撿來,也是塑膠。

​1960-2010 美國塑膠的生產和回收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2012
​1960-2010 美國塑膠的生產和回收
「塑」造一次性使用模式

「塑」造一次性使用模式

一次性的使用模式,是導致塑膠氾濫的一個重要原因。曾幾何時,我們習慣容器和包裝(如洗碗精瓶、沐浴乳瓶、飲料瓶、提袋.....)是用完即丟的垃圾。然而,他們其實沒有壞,還可以重複使用一段時間。「塑膠取代稀少的材料,廉價且大量生產的製品,人人都可以擁有,在這一點上化解了社會階級的界線。但生產刺激消費的模式,也助長了人們對越來越多物品的慾望與需求。

對於物品的消費、使用開始從過去習以為常的『長久使用』逐漸轉為『一次性』的模式。自然界中逐漸充滿了這些人們用過即丟、無法分解、燃燒會釋放有害物質的聚合物。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儘管推廣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免洗餐具、塑膠袋等,但塑膠的產量仍不斷攀升,其中約有1/3用於一次性的『包裝』。而這些大量生產的塑膠製品不會被微生物分解,在使用者的我們離開世界後,還會繼續存在在世界上。」顏杏如,2015



 

海草塑膠杯。從萬里龜吼海灘撿來。杯裡長滿了海草,可見已經在海裡待了一段時間。儘管如此,杯子還完整如新,絲毫沒有碎裂的跡象。在我的海岸踏查經驗裡,像這樣的「一次性」飲食容器是十分常見的塑膠垃圾。

塑膠沒有想像中價格低廉

塑膠沒有想像中價格低廉

塑膠鳳梨雖然便宜、耐用,不過如果把生產、使用和棄置的代價納入考慮,它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價格低廉。「塑膠看似方便,也不傷害生命。但事實上,石化工業區設置的本身,奪走了許多生物的棲地;附近的作物受到污染、養殖業難以為繼,居民離癌率遠高於他處。生產過程中無法處理的汞污泥送到他國掩埋眼不見為淨。即便不在石化工業區的人們,生活周遭的塑膠製品仍有釋放環境賀爾蒙、影響健康的疑慮;新竄起的塑膠生產地中國,霧霾飄洋過海。

使用後回收不徹底的各類塑膠流向海洋,成千上萬的信天翁、大小魚類、海龜甚至水母,吞入了塑膠或被其纏繞,受傷、死亡。石化工業的碳排放量居各項產業中的高位,冰山融化,北極熊棲地消失,在汪洋中挨餓絕望。塑膠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付出了許多不被計算的外部成本,它並不如標籤上所顯示的『廉價』」。顏杏如,2015

塑膠鳳梨。從新竹縣新豐鄉崁頭溪出海口附近撿來。除了一層布料,幾乎整顆都是塑膠製品:塑膠葉子、塑膠珠子和保麗龍。

書包是纖維,纖維是塑膠

書包是纖維,纖維是塑膠

 

提到塑膠,很少人會聯想到布料,但是許多人造纖維就是塑膠的產物。更糟的是,他們汙染海洋的方式肉眼難以察覺。

 

「人造纖維衣物也會釋放塑膠!海洋塑膠微粒另一個比較確定的源頭,就是衣服及紡織品中的人造纖維,包括尼龍、聚酯纖維(Polyester)等,它們都是石油副產品,同樣被歸納為塑膠的一種。

 

您我清洗這類人造纖維製成的衣物時,數以百萬計的塑膠纖維就可能從衣服表面釋放出來。同樣地,污水處理廠並不能完全過濾這樣微細的物質,最終仍是流進大海。可惜的是,時下全球的過濾設備都未能有效地過濾塑膠纖維,唯有從源頭著手,避免穿著人造纖維製成的衣服,才可改善問題。」(綠色和平,2016

塑膠小書包。從萬里龜吼海灘撿來。書包有一半已經消失,剩下這一半,周圍可以見到許多被扯裂的塑膠纖維。

纖維讓海洋更塑膠

 

「Browne的研究團隊遠赴六大洲,從18處海灘收集砂的樣本。......化學分析的結果顯示,有將近80%的纖維片段,由聚酯或丙烯酸製成,是常見的紡織材料。...18處海灘無一倖免,全都含有這些顏色鮮豔的合成纖維。每一瓢砂(250毫升)含有至少兩段纖維,甚至多達31段!含有最多纖維的沙灘,人口密度最高,暗示著纖維可能來自城市。」(泛科學,2011

塑料編織袋。2015年7月,攝於福隆海水浴場與鹽寮海濱公園之間一段長約3公里、人跡罕至的沙灘。

​這種編織袋是以聚乙烯、聚丙烯為原料,先製成扁絲,再訪織成布。具有輕量、低價、耐磨的優點,但不耐熱和紫外線,經常使用於農產、水產、礦產、建築材料的包裝。(MBAlib

​雖然編織袋的纖維粗而且強韌,但是在潮水和日曬的雙重蹂躪之下,也已經開始裂解。

纖維讓海洋更塑膠
把塑膠穿在身上,把纖維流給海洋

把塑膠穿在身上,把纖維流給海洋

「最新研究發現另一種可能大規模污染河川、海洋食物鏈,甚至比柔珠更氾濫的塑膠製品——超細纖維(microfiber)。美國一家服飾品牌出資研究,拿自家品牌實測,發現一件普通的『刷毛』(fleece)夾克,每洗一次就會釋出平均25萬條微纖維到洗衣機廢水中。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研究人員20日發表研究指出,平均每件合成羊毛夾克,每洗一次就會釋出1.7克的微纖維。衣服的合成微纖維進入居家附近的廢水處理廠,40%會流入河川、湖泊和海洋。」(環境資訊中心,2016
 

「毛」衣。其實是塑膠纖維製品,27%黏膠纖維、70%亞克力纖維,真正跟毛有關係的羊絨,只佔3%。

鞋成為大量消費的塑膠商品

 

「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並且保持競爭力,製鞋公司面臨兩個主要的挑戰:快速反應市場變遷,並且保持敏銳以發掘或樹立新的消費趨勢。這使得鞋類商品的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縮短的生命週期意味著近年來生產了更多的鞋,導致製鞋工業產生更多的『產品壽命結束』(end-of-life)廢棄物。

從1990到2004年,全球鞋類的產量增加了70%,接近170億雙,到了2010年,專家估計全球將會生產200億雙鞋。西歐和美國一年消費20億雙鞋。單是在英國,每一年就有3億3千萬雙,相當於市價50億英鎊的鞋被消費。」(Staikos 等人,2006

「綠色和平 27 日公佈消費者購衣習慣調查,輔以內政部人口結構分析進行推估,臺灣 20-45 歲的民眾,每年至少丟棄 520 萬件衣服,等於每分鐘有 9.9 件衣服被丟進垃圾桶或是舊衣回收箱。鞋子的數量更驚人,民眾每年至少丟棄 540 萬雙鞋,等於每分鐘丟掉 10 雙鞋。」(綠色和平,2016

垃圾涼鞋。從萬里龜吼海灘撿來。我在海邊很常看到廢棄鞋。原來台灣人平均每分鐘丟掉10雙。

鞋成為大量消費的塑膠商品
鞋汙染

鞋汙染

「許多環境汙染問題與製鞋工業有關。這些汙染來自其原物料的生產,以及製鞋的過程......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來自半成品和原料的供應商,例如皮革需要鞣制 (tanning)加工(譯註:鞣製是對毛皮進行處理,以製成皮革的過程。鞣製讓皮革比較耐久,而且不易分解。資料來源:維基)。尤其,使用毒性高而且有致癌疑慮的鉻作為鞣劑,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是製鞋工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環境議題。此外,製鞋業已經減少PVC塑膠的使用(譯註:有些人造皮是由PVC塑膠製成),因為焚化時溫度不夠高,PVC可能產生有機氯物質,這對環境和人體是劇烈的毒性。最後,製鞋過程所使用的溶劑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是個重大的問題,因為這些物質會導致地表臭氧的形成,對人類健康和植物產生傷害。」(Staikos 等人,2006

「根據一份由MIT主導的生命週期評估報告,一雙典型的慢跑鞋產生30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足以讓一盞100瓦的燈泡點亮一週。...不過真正讓研究者感到驚訝的不是碳足跡,而是碳足跡的來源。

一雙典型的慢跑鞋包含65種元件,從剪裁、縫紉到灌模、發泡和加熱,需要360道程序來組裝。相較於生產鞋原料如聚酯和聚氨酯,這些製鞋過程很消耗能源,因而提高了碳排放。」(Environmental News Network,2013

解體的高跟鞋。從萬里龜吼海灘撿來。

鞋是無法回收的塑膠廢棄物。這意味著他們多數被送進焚化爐(目前台灣多數的垃圾是以焚化的方式處理),少數在海裡漂流。

 

經過潮水和日曬的裂解,可以看出多數的鞋是由多種塑膠材料組合而成(如下表)。這些材料不只在製造的過程產生汙染,其產品壽命結束之後無論是焚化或是在海裡漂流,還會產生第二次的汙染。

​一隻典型的鞋所使用的原物料,以及​製鞋工業主要的汙染物Staikos 等人,2006
紙尿褲產生塑膠垃圾

紙尿褲產生塑膠垃圾

「光台灣人一天就棄置兩百萬個紙尿布;謝炎儒說,紙尿布對生態污染相當嚴重,世人卻未重視。一般紙尿布的吸水層、黏貼處都含有塑膠,加上數量龐大,燃燒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掩埋又要花四百年時間才能分解。」(自由時報,2015

 

「一個寶寶一天平均要換6-8次尿片。寶寶在兩歲半之前,需要用掉6500-10000片尿片。美國寶寶一年用掉274億片紙尿片,每一年產生76億磅的垃圾,足以填滿洋基體育場15次,或者來回地球月球9次。

 

紙尿片在陽光和空氣裡需要數百年才能分解。不過因為是倒在掩埋場裡被泥土覆蓋而不見天日,沒有人知道紙尿褲會存在幾百或幾千年。沒有陽光和空氣,即使那些所謂環保的可生化分解的垃圾都不會在掩埋場裡分解,他們就跟一般的紙尿布問題一樣大。」(Small Footprint Family

「近年來國內紙尿褲銷售量維持在18至20億片之間。」(國情統計通報

紙尿褲是自行準備的道具。

紙尿褲吸滿能源

紙尿褲吸滿能源

 

「紙尿片幾乎是滴著石油。石油是紙尿片『聚乙烯』塑膠的原料。生產一片紙尿片需要用到一杯的原油。假定你使用6500片,這代表你寶寶30個月用掉1625夸脱(譯註:17894公升)的原油,還不包括製造和運送所使用的部分。也就是說,你寶寶兩年半所使用的原油足以潤滑你這輩子所有的車子。對美國來說,這代表一年砍掉25萬棵樹,並且消耗34億加侖的原油。這些油,一年足以驅動5千200萬部車子。

 

相較於清洗布尿片,可拋式紙尿片從農場、到工廠、到店頭:浪費2.3倍的水、使用3.5倍的能源、使用8.5倍的不可再生資源(原油)、使用90倍可再生資源(樹紙漿和棉花)、使用4-30倍土地種植和開採原料。」(Small Footprint Family

把不能燒的送進焚化爐會有問題

把不能燒的送進焚化爐會有問題

「一般人均誤解,以為物質經燃燒后便會自動消失。報告指出,『事實上,它們只是改變了形態,卻不會被完全消滅。』這類焚化爐通常用來處理混合廢物,包括有害物質例如重金屬和氯化有機化合物。固體廢物所含的重金屬經焚燒后,便會從焚化爐的煙囪中排放出來,混和微粒成為煙氣,同時亦會一直停留在灰燼及其它殘余物內。焚燒廢物中的氯化物質,例如聚氯乙烯塑料,會產生新的氯化物如毒性極高的二惡英(譯註:即戴奧辛),并經焚化爐的煙氣、灰燼及其它殘余物排放出來。換句話說,焚化爐并不能解決廢物中有毒物質的問題,而只是改變它們的形態,部分物質的毒性較原來更高。」(張來民,2002

焚化爐只是改變毒物的形態

 

焚化除了有空污的疑慮,還有底渣的問題。「平均每一百公噸垃圾焚化後,會產生15到20公噸的底渣,和5公噸飛灰,底渣交由業者處理再利用,飛灰因為毒性較高,大都送往掩埋場。台灣每年燃燒660萬公噸的垃圾,產生約100萬公噸底渣,相當於1.5座101大樓的重量。...焚化爐底渣大部分還是來自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台灣的家戶垃圾中,有三成是廚餘,兩成是塑膠,這些都是造成焚化爐燃燒不完全,底渣中重金屬、戴奧辛含量增高的原因。」(我們的島,2016

 

「台灣垃圾很多是混合清運,資源回收分類的工作沒做的很好,進去焚化爐燒的東西什麼都有。北投焚化爐周圍的居民,在一次次的進廠稽查時,都發現不能燃燒或是不可燃燒的垃圾,尤其是代清除業者所清運的一般事業廢棄物中,問題更是嚴重,檢察官去查也是同樣的情形。...居民發現如果進廠稽查,平常絡繹不絕的垃圾車就不再進焚化爐,稽查完後在馬路邊等個30分鐘,垃圾車就一部接一部,彷彿是例行性的戲碼。」(我們的島,2003

 

「台南市安南區安清路魚塭遭違法傾倒焚化爐底渣,台南環檢警追查屏東業者涉重嫌,環保學者黃煥彰昨持續追查發現,從環保署網站搜尋屏東映誠公司申報焚化爐底渣當基地回填登記的位置,部分最終使用地點竟是民宅,甚至還出現鄉鎮市區公所,大量的焚化爐底渣到底跑哪裡去了?...黃煥彰並痛批,從南到北,類似事件層出不窮,環保署垃圾焚化廠焚化爐底渣再利用已全面失控,三級品管根本成了騙人的把戲」(自由時報,2016

廢棄安全帽。2015年7月,攝於宜蘭縣五結鄉蘭陽溪出海口。

安全帽屬於熱固性塑膠,這種塑膠不再因加熱而融化,有別於一般容器所使用的熱塑性塑膠,回收價值有限。「熱固性塑膠以及它的複合材料製成的產品,每年至少在三十萬噸以上。而歷年來累積下來的廢棄物,在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困難,市場價值極低的情況下,幾乎不是掩埋就是焚燒,如果處理不當,也有可能會造成環境的負擔。」(我們的島,2003

一個商品在設計和製造之初,是不是應該把產品壽命結束之後的廢棄物處理方法納入考慮?

 

重塑未來

重塑未來

 

「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中提出『新塑膠經濟』,希望能創造出塑膠回收再製的經濟系統,以減少進入自然環境的廢棄物(特別是海洋)。其方法是透過法律約束、公共政策引導及經濟誘因,以增加回收塑膠的價值、品質、數量,讓企業多加使用可回收或環境可分解的材料。政府也應建立回收物的收集、儲存、再製的機制,增加塑膠再利用的經濟價值與誘因,並加速研發替代材料。唯有如此,才能讓海洋免於被塑膠垃圾所吞噬。」(楊書萱,2016

「國內首創由環保單位舉辦之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於2016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於空總TAF創新基地展演廳展開。荒野保護協會、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與台灣好文化基金會攜手邀請國內20家友善海洋企業,篩選出近50個從源頭解決潔淨海洋對策的商品/技術,頒發『2016潔淨海洋博覽會』參展標章,企圖拋磚引玉,帶出一個全新的藍色消費,牽動各項產品在設計、生產、銷售時不僅是追求綠色思維,更可再添【藍色翅膀】!」(荒野保護協會,2016)(在這裡可以見到此次博覽會的產品名單以及技術介紹)

海廢菩薩。2016年7月攝於新竹新豐鄉崁頭溪出海口。繼兩尊土地公、一尊財神爺之後,這是我遇到的第四尊神像。他們好像在這裡提醒我們未來要更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