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垃圾問題的關鍵在於塑膠廢棄物,而塑膠廢棄物凸顯我們生活中許多的便利是以永續作為代價。我們沉溺於塑膠的方便,卻對塑膠如何危害環境和人體所知不多。
儘管塑膠的危害並非立即可見,但是製造、使用和棄置塑膠所產生的毒性已經進入食物鏈,並且化身為環境賀爾蒙,直接或間接引發種種健康的問題。因此,現代人不只沉溺於塑膠的便利,我們其實是冒著健康的風險在「酗」塑膠。
海洋垃圾和塑膠汙染都涉及複雜的社會、經濟因素,難以找到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不過,我們每次消費都是在表態。我們可以減少對塑膠的依賴。我們可以隨身攜帶容器、布袋、紙袋和(重複使用)塑膠袋。我們可以減少消費和浪費。我們可以支持那些友善環境的商品和商店。這些行動會減少海裡的塑膠垃圾,也會促使更多廠商開發安全、永續的材料。


酗塑膠的美人魚
The Plasti-holic Mermaid
世上如果真有美人魚
她大概深受塑膠的毒害
因為海洋充滿塑膠垃圾
而塑膠產生嚴重的汙染
吳岳剛海洋垃圾影像展



塑膠氾濫
(以下引自環境資訊中心,2016)世界經濟論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和麥肯錫顧問公司日前聯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將比魚多。乍聽之下難以置信,但仔細看完報告中所揭露五大真相,不難發現背後的問題比我們所想的更嚴重!
-
塑膠業使用的石油和航太業一樣多:塑膠垃圾既是資源問題也是環境問題。「目前塑膠業使用8%的總產石油量,在消費成長的趨勢下,到了2050年預估將成長至20%。」
-
每分鐘有一卡車的塑膠垃圾被丟入海洋: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一卡車的量。目前海洋中累計有1億5000萬噸的塑膠垃圾。到了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的重量很可能比魚還重。
-
2050年塑膠用量預計將四倍成長:過去50年的塑膠產量從1500萬噸成長到3億1100萬噸,增加20倍。報告更預測,2050年塑膠用量將達到11億2400萬噸。
-
只有5%的塑膠包裝被回收:......直到今日,塑膠包裝回收率只有14%。加上分類和處理過程的損失,保留下來再次利用的總物料價值只剩5%。由於價值低、產量高,蒐集塑膠沒什麼經濟誘因,相關基礎建設的投資也很少。據估計,40%的全球包裝材料進入掩埋場,32%進入環境,14%回收。
-
簡單的解決辦法卻不能治本。目前大部分的消費性產品是用混合塑膠製成,只適合降級回收(轉換成價值或實用性較低的製品)。
裹著白色泡沫的寶特瓶。2015年7月,攝於宜蘭縣五結鄉蘭陽溪出海口。
漲潮時,海水把許多垃圾推上沙灘,伴隨著出海口淡水與海水攪拌形成的乳白色泡沫,頗為噁心。退潮後,這些泡沫夾帶著垃圾,留在沙灘上如同爛泥。

台灣人用塑成癮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公布去年『台灣海洋廢棄物監測』結果,發現在台灣海灘最常見的廢棄物是塑膠袋與紙袋,多達2萬5132個,占23.75%,第2至5名分別是免洗餐具11.64%、瓶蓋9.49%、吸管8.39%與玻璃飲料瓶7.41%。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台灣人用塑成癮,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5個塑膠袋,每人每年平均使用量782個,全台加總每年用掉180億個塑膠袋,相較歐盟國家,年平均使用量198個,台灣人的使用量是歐盟的3.9倍。」(蘋果即時,2014)
纏繞在樹枝上的塑膠袋。2015年11月,攝於新竹縣新豐鄉崁頭溪出海口,一處紅樹林林間。
潮汐,加上經常出現的5-7級強風,讓這裡的紅樹林卡著許多垃圾。比較厚重的卡在根部,像塑膠袋、繩子、漁網這類比較輕的,就掛在枝頭。

塑膠取代各種材料,而且回收率不高
提到塑膠,我們很容易直接聯想到寶特瓶、塑膠袋,並且把焦點放在塑膠瓶的分類與回收上。不過,塑膠在現代生活中應用的範圍很廣,而且塑膠的生產、使用和棄置都潛藏著風險,因此塑膠的問題遠比塑膠瓶分類回收來得複雜。「塑膠以其『廉價』、輕巧、便利、防水之優勢,攻佔生活的各個角落。盤碗、合成纖維衣物、掃把、畚箕、水桶、花盆…..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見其身影......逐漸取代我們可以想到的各種材質──玻璃、陶瓷、金屬、木材、紙張、布。......塑膠的發明與使用帶來了便利也衍生了此前未曾想過的難題、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顏杏如,2015)
「全台灣的塑膠廢棄物有多少?根據環保署的垃圾分析,每年750萬噸垃圾裡,塑膠類廢棄物就多達157.5萬噸,佔五分之一。這當中靠著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補貼,而進入回收管道的塑膠類廢棄物,一年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九成以上的廢塑膠,仍舊進到掩埋場或焚化爐裡。有的燃燒後無害,有的卻有致命的危險。」(我們的島,2003)
事隔10年,我們的塑膠回收率成長了一倍,不過仍有超過七成的塑膠最終進了焚化爐。環保局的資料顯示,2014年台灣生產了736萬噸的垃圾,其中有16.6%,約122萬噸是塑膠。雖然2014年資源回收比例高達45%,不過資源回收是以紙類和金屬為大宗,「塑膠及橡膠製品」只佔9.6%,約31萬噸。換算下來,2014年的122萬噸塑膠垃圾有26.1%進入回收系統,有73.9%、約90萬噸進入焚化爐。
事實上,台灣26.1%的回收率已經是很好的表現。在美國,2010年生產了3千萬噸的塑膠垃圾,回收率只有13%(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2012)。
目前塑膠的使用量與回收率之間的差異懸殊,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塑膠掃把。這支掃把從萬里龜吼海灘撿來,也是塑膠。
1960-2010 美國塑膠的生產和回收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2012)


「塑」造一次性使用模式
一次性的使用模式,是導致塑膠氾濫的一個重要原因。曾幾何時,我們習慣容器和包裝(如洗碗精瓶、沐浴乳瓶、飲料瓶、提袋.....)是用完即丟的垃圾。然而,他們其實沒有壞,還可以重複使用一段時間。「塑膠取代稀少的材料,廉價且大量生產的製品,人人都可以擁有,在這一點上化解了社會階級的界線。但生產刺激消費的模式,也助長了人們對越來越多物品的慾望與需求。
對於物品的消費、使用開始從過去習以為常的『長久使用』逐漸轉為『一次性』的模式。自然界中逐漸充滿了這些人們用過即丟、無法分解、燃燒會釋放有害物質的聚合物。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儘管推廣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免洗餐具、塑膠袋等,但塑膠的產量仍不斷攀升,其中約有1/3用於一次性的『包裝』。而這些大量生產的塑膠製品不會被微生物分解,在使用者的我們離開世界後,還會繼續存在在世界上。」(顏杏如,2015)
海草塑膠杯。從萬里龜吼海灘撿來。杯裡長滿了海草,可見已經在海裡待了一段時間。儘管如此,杯子還完整如新,絲毫沒有碎裂的跡象。在我的海岸踏查經驗裡,像這樣的「一次性」飲食容器是十分常見的塑膠垃圾。
